陆良八老,陆良八老事迹概括
山头要有树,农民才会富1980年3月,时任龙海公社树搭棚大队民兵营长的王小苗,看到花木山满山遍野乱石嶙峋,一片荒凉的景象,他感到十分可惜,萌生了绿化荒山,植树造林的想法。王小苗认为“山头要有树,山脚要有路,农民才会富”,他主动请求到花木山植树造林。在得到了当时的大队和公社的同意后,王小苗又动员了村里的5名党员和2位普通村民上山植树。全国人大代表、曲靖市市长岳跃生在获悉陆良“八老”的感人事迹后,动情地在一张便签上写下了:“他们绿化的不仅仅是荒山,他们绿化的是我们社会的精神高地;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,他们种下的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标杆。”。花木山属高海拔、高寒山区,不仅是“光头山”,而且是“赖石头山”,在山上栽树,不光要克服恶劣气候带来的困难,还要经受地质复杂的艰辛。一锄头挖下去只见到火星四溅,震得手臂发麻,半天挖不出一个塘,有时一把锄头挖三天就报废了。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八位老人坚定的信心。他们率领造林队白天挖塘,晚上就睡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工棚里互相取暖。历经无数日日夜夜的苦战,硬是在乱石遍布的花木山栽下了一棵棵树苗。八位老人在实践中,还总结出了“育苗移栽”的成功经验。一开始,他们把树种直接放进塘子里,但后来发现,大多数都被老鼠、貂鼠偷吃了,成活率很低。在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,他们买来树种,专门在一个地方育苗,八个人轮流精心看护,种子发芽长出树苗后再进行移栽。摸索出了“树苗50天移栽,成活率达到95%,80天移栽,成活率只有60%,100天后移栽,成活率不到10%”经验。按照这一方法,当年移栽的470亩华山松,成活率达90%以上。当时公社领导看后,在全公社推广他们的做法。陆良八老事迹概括,八位老人在花木山上成功植树造林的消息传出后,这对当时工程造林任务较重的基层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,七里八乡的干部群众纷纷到“花木山”参观学习,向“八老”请教植树经验。本乡的皈依村、再邑村、古都邑、大竹园、雨古村的干部纷纷找上门来,请求帮助他们造林。当时有人说,你们只要造好自己的林,管好自己的树就行了,何必去做那些出了力却得不到多少好处的事情。但他们说:“我们是共产党员,党教导我们见荣誉要让,见困难要上,见先进要学,见后进要帮”。于是他们决定组建专业的造林队,先后招募青年男女近800人,组成一支造林大军,每位老人各带100人植树造林。到1985年,就全部完成了原双箐口乡植树造林任务。八位老人在花木山上成功植树造林的消息传出后,这对当时工程造林任务较重的基层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,七里八乡的干部群众纷纷到“花木山”参观学习,向“八老”请教植树经验。本乡的皈依村、再邑村、古都邑、大竹园、雨古村的干部纷纷找上门来,请求帮助他们造林。当时有人说,你们只要造好自己的林,管好自己的树就行了,何必去做那些出了力却得不到多少好处的事情。但他们说:“我们是共产党员,党教导我们见荣誉要让,见困难要上,见先进要学,见后进要帮”。于是他们决定组建专业的造林队,先后招募青年男女近800人,组成一支造林大军,每位老人各带100人植树造林。到1985年,就全部完成了原双箐口乡植树造林任务。从陆良县城出发,沿途高山大多遍布乱石,属典型的岩溶地貌,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。然而在距县城30公里处,道路两旁忽然出现满眼的郁郁葱葱,这就是被称为“花木山林场”的7400余亩林地。其施造者,便是人称“陆良八老”的8位。后来,马街、三岔河、板桥等乡镇也慕名而来,邀请他们去帮忙造林。1985年至1995年间,他们以每亩10—15元的工程造林兑现款为报酬,先后组织承包全县8个乡镇以及师宗、罗平等邻县的部分乡镇的荒山造林工程,累计植树造林13.6万亩,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,成活率都在90%以上。上联:陆 |